大疆航拍 APP

博文精选 

聊聊入围哈苏大师赛决赛作品的诞生过程

前段时间

哈苏大师赛终于落下帷幕

各个大奖也已花落各方

作为摄影届最为权威的世界赛事之一

与来自全世界的摄影师们角逐

最终进入决赛圈

已经足以证明作品的优秀

而POCO风光摄影红人@闭眼缄默老师

在这次哈苏大师赛中

有3组作品成功入围决赛

那么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

闭眼缄默老师的这几组入围作品

是如何诞生的吧~


文、图 | 闭眼缄默 

编辑 | Replay

前言

哈苏大师赛是世界最专业的摄影比赛之一,每位哈赛大师赛冠军都将获得“哈赛大师(Hasselblad Master)”称号,获得一台中画幅哈苏相机,受邀参加哈苏的合作拍摄项目, 获奖者可以获得国际摄影协会IPA官方认证,同时获得国际摄影协会年度十杰摄影师的积分。

这可以说是世界摄影界顶尖的荣誉称号了,也是每一个摄影师渴望能够得到的荣誉。


而我在这之前却从来没想过这事……投稿也是朋友们再三提醒,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稿。

谁知,前几天收到哈苏的邮件,三张风光作品入围2021年哈苏大师赛决赛了。

真是有点小意外和小惊喜。

其实,意外挺大,惊喜也有点大。

能否获得大奖已经无所谓了,能入围我就已经非常满足,不过以后或许会更多的去投稿,也建议大家多多尝试,是金子总会发光哒。


投稿这次大赛实属偶然,一个朋友发我赛事的链接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折腾半天终于投稿成功,限制投稿三张,就选了下图三张,投稿分类是风光/自然组。

而这三张竟然是我用过的三个不同相机拍摄的.分别是哈苏X1DII,21毫米镜头,索尼A7R3,15定焦镜头,佳能5D2,16-35镜头。今天就把这三张的拍摄过程,同时附带我自己猜测的入围原因,给大家分享一下。


巴丹吉林沙漠

我发布这张照片时为这张照片的配词:

丝路

在沙漠的24小时里,目睹了这些优美的沙丘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,大的沙山,它的形状在暴风里变化很小,而小一些的沙丘,在历经几次暴风后,可能会面目全非。

风和日丽时,谁能想到,这些丝一般的纹路,是亿万粒晶莹的沙,任凭狂风的撕扯,执拗的堆砌成通往天际的阶梯,只为用最美的姿势,静静地看一眼空中不能企及的浮云……

在下一场的狂风里,让自己如同浮云一般,被吹的四处飘散,又落下,再去堆砌下一个丝路,如此反复,永无宁日~


这张用哈苏X1d21毫米镜头2020年8月拍摄于巴丹吉林,相机和镜头都是广州营梓哈苏俱乐部提供。这里特别感谢广州营梓俱乐部的邱总为我所做的一切。


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巴丹吉林沙漠,也是为将来的游学团踩点,发现了这个带有优美线条的沙线,后来我还多次带团到巴丹吉林,但是再也没有遇到过像这个沙线一样,带有这么多曲折弯度的,并且向上延伸的沙山……因为沙山并不大,所以后来再也没有找到它,或许是命中注定让我遇到它,并且只有一次。


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个有着厚厚云层的早晨,照片的内容极其简单,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沙线,光线从右侧照耀过来,因为哈苏相机属于中画幅相机,所以景深会比较浅,为了获得更大的景深,我尝试使用F19的光圈,最终感觉画质仍然不错。


对画面下部四分之一处和中上部两个对焦点进行对焦并充分曝光,再压暗曝光量,针对天空的云层进行曝光。


当时选择这张投稿,首先我考虑使用哈苏拍摄的,哈苏大师赛是不限制相机品牌的,但是如果使用哈苏相机拍摄,我想多多少少会加些分;


其次,这张照片要素与光影足够简洁,往往很多大赛都比较倾向于简洁的画面结构,当然,简洁不等于简单,如果在简洁的前提下也具备影调,质感,氛围等因素,距离优秀作品的距离会更近。


特别说明一下,这张照片天空的乌云,我为了让它与地面的线条更加匹配,进行了模糊处理,让天空更为丝滑,不知道这一点是否复合大赛要求(在大赛要求里并没有要求不允许进行艺术化处理),所以还是有点小担心,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失去决赛资格,我也不会后悔这么处理,因为我永远忠于心目中的作品。


同样的沙山还有这个角度拍摄的,针对一座沙山,通过多角度观察,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画面结构。


多洛米蒂三峰山的接片

2019年拍摄于很多人熟悉的意大利多洛米蒂三峰山,使用索尼A7r3,15毫米镜头,接片拍摄。之所以用接片拍摄,是因为在拍摄这张之前,我和其他朋友站在左侧的高处,那里被认为是最佳机位,已经拍摄了一些关于远处山体的照片。


如下图,非常经典的打卡机位。

毫无疑问,都是大家看的最多的角度,加上天色也不理想,所以我对已经拍好的照片没有丝毫兴奋感,于是我走下那个高点,为了给画面左侧的朋友拍一个留影,在山崖的凹处选择了一个机位,使用接片将两侧突出的山崖纳入镜头,(成图里两侧突出的山崖,在现实场景里几乎跟我处在一个180度的平面,必须要用广角接片才能形成包围状的框架结构),这个角度,我应该算第一个拍摄的。


分析这个作品,更多的价值可能在于:在一个众人都会打卡的地方,你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视角与内容。这也是我个人对风光摄影的要求和追求。


一意孤行

行走在高山,海岸,森林,冰雪的荒原,那里一定有你在寻找的东西,但它却从来没有清晰的呈现在你的面前,而你又始终知道,它一直就在那里,你所行走的每一个地方,都在内心深处无数次的呼唤着你,那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孤独的自我。

你知道,那并非叫做孤独.......


这张照片,是所有我在加拿大拍摄的作品中,最喜欢的一张。

2017年冬季,第一次去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, 5D2,16-35镜头29毫米接片,拍摄于弓湖。

车子行驶在冰原大道上,两侧的雪山连绵巍峨,远远看到弓湖湖面雾气弥漫,即将落下的阳光将雾气照亮,赶紧停车,拿起相机就跳下路边的雪地。

咕咚!整个人不见了半个,雪深及大腿。


狼狈的从雪地里挣扎着爬起来,才想起朋友车上专门带了在雪地里行走的雪板,穿上雪板,笨拙的一步一步向雪原深处走去。


四周空无一人,太阳将雪地上的光一点点收回,但雪山与松柏的影子却越来越长,仿佛是一种依依不舍的道别,慢慢的,紫红色的雪地变成了冷冽的蓝色,间或残存那一点点温暖的光芒。


不知为什么,我会如此享受此时空无一人的孤独与寂静。


此情此景,让我想起了“荒野猎人”电影中的场景,后来得知,那部电影确实是在班夫取了很多场景,这也算是我后期处理色调的灵感所在。


在行走过程中,因为不习惯那个巨大的雪板,动不动就摔倒,穿着雪板在将近一米深的雪地里,想爬起来绝非简单的事情,零下20多度的寒冬里,我竟然大汗淋漓……


最终站在这个场景面前时,我还是被撼动了,这就是我心目里一直渴望看到的寂静雪原啊……


当时身处一个小坡地,左侧的松柏与右侧的高坡,造就了中间一个狭窄的过道,而这个过道顺着前方被大雪覆盖的湖面,指向远处的雪山,原本想用16毫米拍摄,但是雪山会显得比较小,而且左侧的树木也会因为广角而产生变形,所以就用29毫米接片。


色调的处理上,则使用了几乎是单色的低饱和蓝色,进一步体现雪原的苍凉,孤寂与寒冷,而透过这些,是远处的光。


在弓湖,我还拍摄了下面这些照片。与上面那张相比,都是暖色调,而最终我更喜欢上面那张冷冽雪原的孤寂味道。

这次行程中,用了8年的5D2和16-35镜头,在拍摄过程中在一个山洞里被摔坏,就此退休,但我一直保留,毕竟这是我第一部,并伴随我10年的相机,它对我的意义,绝非是现在静静躺在抽屉里再也不能用的报废相机,而是一个值得永远珍藏的纪念。


我将这张片取名一意孤行,也算是在风光摄影之路上的写照,一晃已是十一年了,这十一年来的酸甜苦辣,唯有自己心里最清楚,好在初心未改,对自然与户外风光摄影的热爱,仍如十一年前一样。


借此,感谢我退休的相机,突然发现,除了相机,想要感谢的真的太多了,那些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的朋友们,当然,还有此刻阅读这片文章的你。


嗯?怎么有点貌似获奖感言了呢?

End


  • 博文精选
  • 闭眼缄默
  • 风光
  • 哈苏大师赛